徐海岩:真心,正义,无畏,同情

2020-12-22 21:05:10 来源: 437ccm必赢国际 分类:学生天地 阅读量:

人物简介:徐海岩,437ccm必赢国际2017级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期间,以学生主研身份完成《富水红砂岩及土砂互层地层隧道设计及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课题,以第1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篇:SCI 2篇,科技核心1篇,EI3篇;第2作者11篇:SCI1篇,科技核心5篇,EI5篇;第二发明人实用新型2项,第1著作权人授权软件著作权“全风化红砂岩隧道围岩稳定性评及亚级分级预测系统V1.0”;获博士“扬华新秀”奖学金(校级);荣获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级);“优秀研究生”(校级);欧维姆专项奖学金(校级); “优秀研究生”(校级);荣获唐立新奖学金(校级);荣获“优秀研究生干部“(校级);西南交通大学学生个人最高荣誉——“竢实扬华”奖章(校级)。“这个时代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不悖真心、秉持正义、无畏艰难、怀揣大爱”,这是徐海岩的人生格言和行动准则。

图一.jpg

他的热爱

2011年,在山东威海的一个家庭里,电视机荧屏滚动播报着“中国最长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正式通车”的字样,一位青年被新闻中的场景震撼住了,这个气吞山河的浩大工程,瞬间点燃了他“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奋斗热情。他不知道,就是这么一瞥,让他之后的人生道路与此结缘。

“不怕你们笑话,高中那会儿我以为海底隧道是完全修建在水里的,来交大学习了相关知识以后才明白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他这样和笔者聊到。时间随着他的思绪仿佛流转到2013年,那时候他还是大二学生,“21世纪是隧道与地下工程的世纪,隧道及地下工程面临的情况复杂多变,地质情况、荷载、隧道环境因素都是复杂而又难以捉摸的”,这恰恰是其魅力的来源。课堂上老师的话语让他意犹未尽,他在图书馆翻阅并研读了相关资料,在后来茅以升学院专业分专业时毅然选择了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

源于热爱,在学习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他积极参加隧道结构设计大赛,于2014、2015年连续斩获“四川省第一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隧道工程组一等奖和“第十五届土木科技月”隧道工程组二等奖。“这两次比赛,全过程依然历历在目,第一次比赛的工具是木棍和纸板,我们的设计作品起名为“盾隧穿岩矛”,在纸板上木棍加肋,顶进施工,我们的作品是参赛组中质量最轻同时也是承载最大的。第二次比赛,我们用矿泉水瓶和绳子搭建成隧道结构,结果依然是出人意料的好。通过动手实践,你会发现,越来越热爱这个专业。热爱是我做事并能够坚持的源动力。”他欢欣鼓舞地说道,那份热爱,溢于言表、绽放开来。

凭借优秀的学业成绩和科创成果,他于2015年荣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铁道教育希望之星奖”,通过颁奖的北京一行他结识了其他高校优秀的同学,他们的故事同样鞭策着他见贤思齐、继续奋进。2016年,他荣获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并在本科毕业之际荣获茅以升学院学生个人最高荣誉——唐臣奖章,这同样是对他本科阶段学习和奋斗之路的极大肯定。

他的奋斗

他因满腔热爱而葆有初心,又因锐意奋斗而砥砺前行。“回想起来,自己的隧道奋斗之路,启程于导师王志杰教授对我的认可和青睐。大三下学期保研之前,我主动邮件联系了导师王老师,请求加入王老师团队,王老师对我很认可和肯定,当面经过王老师的指点之后,我如沐春风。想起了刚来大学时初读茅以升老校长领导修建南京长江大桥时所倡导的‘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学习理念,我主动向王老师请缨,大三暑期跟随师兄们参与了新建成昆铁路复线攀枝花至米易段的隧道现场实习,20天美好的实习经历,仍历历在目。”他述说着,眼里放着光。正是这段经历,让他第一次在隧道工程中切身经历,初识了隧道开挖及支护作业,了解了隧道监控量测,一边现场观摩一边联系书本知识,获益匪浅。同时,他更切身体会到了隧道工程施工建设的不易,施工环境的复杂和艰难,作业人员的辛苦、艰难甚至危险。在攀枝花,他感受到了同门情谊的温暖,品尝到了凯特王妃芒果的甘甜,亦体会到了隧道工程建设的艰难。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日后做好隧道工程科学研究,并且应用指导隧道工程建设,哪怕只有一点点推进作用。

2016年他进入王志杰教授团队成为研一新生。他按照老师的建议,扎实学习专业知识,阅读文献广泛涉猎,挖掘自己对具体专业方向的兴趣点,掌握行业的历史沿革及动态前沿。经过研一一年的学习积累,他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专业方向,并毅然决然申请硕博连读,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将研究纵深持续下去。2017年博士入学,基于已有的成绩和研究成果,他拿到了博士“扬华新秀”奖学金和西南交通大学学生个人最高荣誉——“竢实扬华”奖章。这是对他研究生阶段学习和努力奋斗的极大认可,鞭策他继续勇敢迈向新的台阶。

图二.jpg

他的担当

2017年博士第一年,为了让自己能够适应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全方位锻炼自己,他主动请缨作为《富水红砂岩及土砂互层地层隧道设计及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的第一学生负责人。2017年下半年开始,他先后共四次去了陕北隧道工程一线,进行实地考察、现场调研和现场试验等科研工作,并于2017年末至2018年大部分时间在交大校内进行大量的室内基本土工试验和隧道开挖相似模型试验等科研工作,同步在隧道现场进行现场试验,试验过程中克服了诸多困难,他带领师弟们从0到1完成科研试验全过程,积累了成功经验,同时亦汲取了失败教训。博一作为第一学生负责人,他首先从角色上有了大的转变,从学生参与人到第一学生负责人的角色转变,他需要想得更全面周到,需要面对试验过程中所有可能的状况,需要主动学习更多相关知识以进行相关创新并指导师弟们学习,需要承担起作为第一学生负责人的责任和使命。此外,在完成角色转变的同时,他还要主动地克服“畏难”情绪,突破自我障碍,勇敢地不断向前。

经过博一一年的历练,在特殊复杂地层隧道稳定及控制研究项目上,他有了自己的一些收获和体会。博二在继续推进项目的同时,他主动学习了新材料在隧道及地下工程中研究及应用的相关知识,并产生浓厚兴趣,老师委任他作为纤维增强混凝土研究及应用课题组的学生牵头人,他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博三期间,经过前两年的积淀,他发表了多篇SCI、EI等相关学术论文,得到了国际国内相关专家学者们的认可,并因此获得2020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再次让他充满信心、在科研的道路上勇敢前进。

图三.jpg

回头看,源于他对专业领域的热爱,他积极主动参加一次又一次结构设计竞赛,锻炼动手能力、培养研究兴趣;得益于交大老一辈精神的引领,他主动进行隧道现场实践、边习边学;得益于导师王志杰教授对行业发展大方向的把控和谆谆教导,他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同时具有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并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而不断向前;得益于团队师兄弟们的热心帮助和团结协作,他才能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鞭策他继续勇敢前进。他将秉承“用心做好科研,真心服务建设”的科研初心,在热爱的研究领域内继续勇敢前进。

在采访的最后,笔者以他2017年初见蒙华铁路阳城隧道所见所闻而即兴创作的藏头诗作结,“东南西北春夏秋冬”这不仅是隧道人岁月的坚守,更是无数隧道人夜以继日、奋勇拼搏谱写而成的大国工程建设的壮丽诗篇。结尾“蒙华多宝隧,阳城最珍稀”更是体现出了他对于所参建的工程的肯定、喜爱和珍稀。笔者借以此诗,向隧道人致敬。

《靖边隧记》

客窸窣起,旭日升声鸡。

原驰蜡象,水斧漂流劈。

西风车轮转,昼夜难酣憩。

坡御黄土,游歌不停息。

水绕丹霞,阡陌值生机。

花落净静,香余牛羊觅。

意浓难尽,弯月斜阳栖。

矛携坚盾,掘进山河西。

蒙华多宝隧,阳城最珍稀。

图四.jpg

蒙华铁路阳城隧道隧址区环境随拍

来源: 437ccm必赢国际437ccm必赢国际